萩: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年

 我從福岡坐新幹線到厚狹(ASA),在那裡再轉往去萩的火車。路上基本是在山間,海邊,田野裡穿行。

看著那蔚藍的大海,我在想這就是波羅的海艦隊繞了地球一大半輾轉來到的對馬海峽啊。他們精疲力竭地到達此地,國內又鬧哄哄的鬧著革命,應該已是鬥誌全無。這支精銳海軍,竟在不到一小時之內被日本海軍擊沉殆盡,展現了日本現代化的力量。

到了厚狹,發現轉往萩的是個小火車,兩節車廂的長度,車身上寫著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年。

路上路過的小站還有一些載歌載舞的婦女,是為了旅遊而組成的明治維新宣傳隊。

忽然覺得有些吃驚,明治維新難道才150年嗎?這麼短?好像才是不久前的事啊。

然後又想,其實中國在這一百五十年裡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同是走在“維新”的路上的啊:三十年洋務運動,三十年實業救國,三十多年改革開放。加在一起也是九十多年呢。剩下的五十多年,一半鬧革命,一半搞鬥爭。

“維新”的九十年都是老百姓日子過得好的時候,其餘的五十多年都是老百姓過得不好的時候。

在萩站的門口,是長州五傑之一井上勝的雕像。萩的維新名人那麼多,為什麼這裡只是他的雕像呢,我想是因為這裡是火車站,井上勝是日本的鐵路之父。

看到萩的小學,建築並不華麗,但很結實,很像美國的學校,如新澤西西溫莎的學校。門口的雕像也有些希臘式。

我覺得日本學西方,就是學西方的先進理念,然後結合東方傳統文化的精華。在日本的鄉下行走,你會發現宛如在英國的鄉間,道路的設計,房屋的位置,都很英倫,但是走近看,房子又有濃郁的日本特色。小路的旁邊,有個神龕,像歐洲;但近看,卻是日式的。東西方文化如此契合,也只有日本了。

路上餓了,我吃了這樣一個便飯,聽著店員和顧客的對話,算作體驗今天小城的民情。

緩行,他們叫徐行,那是我們中國從前的說法,也讓我想起杭州的朋友徐行。

看到佛寺,完全漢字,可見當年中國文化的影響之深。

日語的詞彙,除了最基本的日常用語,大部分來自漢語和英語。這個語言就是這樣的混合體,有些機械,但很豐富,語法的設計的複雜度,我覺得比中文要遠遠靠近西語。漢語的語法,主謂賓,更接近英語。但是複雜度,比如語態,過去式,將來時,虛擬語氣,日語更複雜細緻。

落後的民族,只要肯虛心學習,就可以後來居上;先前偉大的民族,如果固步自封,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老大態度,是學不來真東西的,對諸如法治而不是人治,人民的權利第一這樣的現代觀念,永遠不會真心接受。

舊時培養國家人才的學校,也與歐洲差不多。


河水清清,有如瑞士。



當然我來這裡是想看看那些明治維新的名人的腳步。


街上的大巴駛過,車身上寫著,明治維新的發源地。

明治維新的思想,竟然是在這個有些偏避的日本小城開始,有些讓人詫異。但也不是偶然,因為九州這邊,明治維新時可以接觸外國人,主要是荷蘭人和中國人。有些像從前的廣東,香港附近。中國的革命,也是從廣州這邊開始的嘛。歷史和地理,有很大的相似性。

小城很小,我也不想久留,見了一面就好,坐著火車回到福岡。

到福岡,天色已晚,我走在路上,快到住處的地方,看到日本共產黨的廣告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從美國新任交通部長說到共產主義思想家葛蘭西 (艾行山)

譯桑塔亞那的詩:給W.P.

說說日本近代文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