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聽纏綿的布魯赫小提琴曲

古典音樂再怎麼說也是陽春白雪,不可能讓大眾每個人都喜歡,要不然不成了流行音樂了!所以我對“普及交響樂”頗不以為然。

但“流行流行”,顧名思義,來得快,膩得也快。多年前的流行曲沒有人能堅持聽到今天。但古典音樂則不同,好的作品,歷經上百年,愛好者依然在一遍遍地傾聽。

而有那麼一首,雖然是古典音樂,卻能讓大多數人瞬間被吸引住,因為它美得太婉轉,太強烈,太持續,太動人。它也是最接近流行音樂的一首古典音樂:打開任何一個國家的古典音樂頻道,你最可能聽到的就是它。英美古典愛好者把這首列為最愛第一位。我說,皆因為,這首古典太好聽,感情衝擊太生猛。

哪一首呢?我說的是布魯赫(Max Bruch)的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。大部分人都聽過,也同意我的說法。這首曲子,尤其是第二章柔板,那真是把柔情演繹的淋漓盡致。那柔情,在如泣如訴中昇華,一波一波地衝擊過來,然後又被那配樂的小提琴隊伍護送著,向高處漫湧,然後整個樂隊,木管,銅管,定音鼓一起把柔情送到你感情的最深處。

可惜,我找不到錄音鏈接。

大陸:https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MzkxNzEzNzc0OA==.html?spm=a2h0k.11417342.soresults.dposter

海外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TrV73Be-PQ

布魯赫是誰呢?他長的是這個樣子:

(图)

這個樣子有點老,其實那首小提琴協奏曲是他28歲時即1866年所作,同年4月24日由小提琴家克尼斯略夫(Otto von Königslöw)擔任獨奏、布魯赫本人指揮作首演。但他覺得不完美,在著名小提琴家約瑟夫·約阿希姆的幫助下作了大幅修改,並在1867年完成了最終定稿。 1868年1月5日,約阿希姆在不萊梅首演了經修改後的版本,並由賴恩戴勒(Karl Martin Rheinthaler)擔任指揮。

提到了約阿希姆,那就得提到勃拉姆斯,因為勃拉姆斯和約阿希姆也是淵源太深,一輩子的朋友。甚至見李斯特和舒曼,也是約阿希姆的推薦。很多勃拉姆斯的曲子,也經過約阿希姆的意見修改過。

但是世間的事有時也是讓人無可奈何。勃拉姆斯被人與巴赫貝多芬放在一起成為3B,布魯赫的這首小提琴曲子這麼美,而且他也是那3B一樣的風格(對立於李斯特瓦格納),為什麼不能被加進去成為4B呢?偏偏沒有,因為,他這首曲子太好了,沒人再能,或者再願意記住他其它的作品,雖然他也寫了200 多首。對比勃拉姆斯,我能理解他的憤怒:人們啊,為什麼你們只聽我這一首曲子呢!

讓人類永遠聽他的這首曲子就好!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從美國新任交通部長說到共產主義思想家葛蘭西 (艾行山)

譯桑塔亞那的詩:給W.P.

說說日本近代文豪